rev(东↑西↓)
rev(东↑西↓)
Published on 2024-09-25 / 28 Visits

深入分析从校园招聘到腾讯的四年职业旅程:成长、挑战与感悟

程序员这一职业拥有极高的流动性,常常可以看到新面孔的加入和老面孔的离去,这其中既有主动辞职的,也有被动离职的情况。

与以往相比,近几年的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工作任务不断增加,但收获似乎并没有相应提升,互联网行业的诱惑似乎减弱了。

在这样的人来人往、变动不居的环境中,我早已习惯了。

作为一名打工人,提升专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是我唯一的出路,这样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身处何地,我都能维持生计。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关于一位在腾讯工作四年的大佬的故事,他是通过校园招聘入职,最终选择离开。至于他离开的原因,我也并不知晓,可能是因为遇到了更好的机会,或者是觉得当前的工作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不大。

研究生毕业后,我在腾讯工作,时间转眼已过四年。虽然我个人并没有总结的习惯,但在这段时间里,我只顾着向前奔跑,忘了停下来进行反思。记得看过一份职业规划文档,提到三年一个阶段,五年一个阶段,现在正好是我的四年,也是我从腾讯离开的时机,正是总结的好时机。

首先,我想对这四年做一个简单的自评:我认为这四年并没有完全浪费或辜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与他人相比,似乎意义并不大,混得比我好的人很多,混得差的人也不少。归根结底,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毫不惊人,技艺也不算顶尖,我接受自己的平凡,然后关注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让我感到满意。

接下来,我想具体谈谈关于工作、绩效、EPC、嫡系文化的看法,最后总结一下我的收获。

工作情况

在腾讯,我没有转岗,但参与了多个丰富的项目,包括:BUGLY、分布式调用链(Huskie)、众包系统(SOHO)和EPC度量系统。其中一些项目是对外的,一些则是内部系统,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对于这些项目经历,我感到非常感激,因为它们让我在纯业务系统和偏框架系统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下面简单介绍每个项目,毕竟每一个项目都凝聚了大量心血:

  • BUGLY:这是一个终端崩溃联网报告系统,许多应用程序都接入了该系统。
  • Huskie:这是一个基于Zipkin构建的分布式调用链跟踪项目。
  • SOHO:众包系统,主要将数据标准和语音采集任务众包出去。
  • EPC度量系统:研发效能度量系统,主要用于评估研发效能情况。

谈到业务开发,许多人可能与我起初一样,心中会有疑惑,整天做业务开发如何能够成长?换句话说,整天做CRUD(创建、读取、更新、删除),如何实现自我提升?我当初也曾如此疑惑,后来我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我认为系统的复杂度可以大致分为技术复杂度和业务复杂度。对于业务系统,其业务复杂度较高,而框架系统则表现出较高的技术复杂度。这两种复杂度的解决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我参与的众包系统涉及到复杂的业务逻辑,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探讨并实践了领域驱动设计(DDD),这确实帮助我们简化了系统的复杂性。同时,我也体会到了DDD对后续项目的系统划分、设计以及开发的帮助。

当然,DDD并不是万能的,我并不是在夸大其功效,只是在了解它后,有时我在设计和开发时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实际上,在业务开发中做到出色并非易事,如果能够多进行探索和实践,将一些良好的方法、思想或架构引入到工作中,对个人和业务都会有益处。

绩效情况

在腾讯的四年中,我经历了八次绩效考核,回想这四年的绩效情况为:三星、三星、五星、三星、五星、四星、四星、三星。统计下来,四星和五星的占比恰好一半。至于奖杯,这还是个不错的回忆,毕竟腾讯现在似乎已经不再发放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两次五星获得经历。第一次五星是在工作的第二年,那一年我负责众包项目,项目本身难度不大,因此我将部分精力投入到团队基础建设中,帮助团队搭建Java和Golang的项目脚手架,并进行了几次中心技术分享,最终得到了Leader的肯定并获得了五星奖励。看来,主动出击不仅有益于自己,也能为团队带来好处,最终也能收获回报。

第二次五星则与EPC有关。事情颇为搞笑,项目初期,总监在汇报时向老板演示系统,加载指标时耗费了很长时间,令总监很尴尬地表示正在优化。过了一段时间再次汇报时,情况依旧,总监无奈地称仍在优化。我没想到自己曾让总监如此尴尬。结果是,我自己写了一个查询引擎替代了Mondrian,之后再也没有出现那种尴尬的情况,由此我也获得了优秀绩效的鼓励。参与EPC度量项目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比如抗压能力,尤其是当你从零到一构建一个系统时,必然要经历承受压力与后期优化的过程。此外,若项目与数据相关,任何小问题都有可能让我紧绷神经,因此我必须尽力降低风险和故障。另一个不同的感受是,以往的项目中我大多是开发者,而在这个系统中我是Owner,作为负责人,我必须时刻对系统负责,思考系统的规划与方向,合理分配需求并掌控进度,这种角色体验与过去截然不同。

谈谈EPC

很多人对EPC提出批评或嘲笑,作为度量平台的核心开发者之一,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客观看法。

EPC的初衷是非常好的,旨在通过全面多维度的研发效能指标来评估各环节的质量,从而反推业务,提升研发效能。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客观条件并不支持(工具尚未建设好),而且一味追求指标数据,反而使得一些人想方设法美化指标,最终违背了EPC的初衷。

如果你仔细了解EPC,就会发现它是一套相当完善且先进的指标度量体系,覆盖了需求、代码、缺陷、测试、持续集成、运营与部署等各个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尽管部分人和业务可能存在舞弊现象,但绝大多数业务还是做出了改变,例如微视的反馈曾指出,之前的代码质量非常糟糕,实施EPC后,代码质量有了显著改善。尽管微视最终的命运并不理想,但在公司面临危机时,EPC并不能为其解救,失败也绝对不能归咎于EPC。

谈谈嫡系文化

许多人都说在腾讯,嫡系文化盛行。但实际上我觉得这种现象在许多公司都普遍存在。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基本规律,人们通常只会信任自己熟悉且信任的人。作为领导者,难道会将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不熟悉的人吗?

我并不确定自己是否属于嫡系。曾有人在脉脉上提问“如何判断自己算不算嫡系”,其中一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嫡系,那么你就不是。”由此看来,我或许并非嫡系。

然而,另一方面,我后期负责了团队内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在中心内都算是重要的项目,我独自负责一个方向,直接向总监汇报,这似乎又有些像了。

网络上还有一种观点很直接,判断是否嫡系的关键是看钱是否到位,这说法也有其道理。七级时,我获得了股票,感觉还不错。当时我以为如果没有意外,我的未来发展会顺风顺水,但不久后EPC没有达到预期,部门总经理和总监都被替换,新总监的到来又让我不得不重新建立信任。

之后,是否嫡系已不再重要,因为大环境不佳,加上裁员,大家主动或被动地几乎都离开了。

总结来说,嫡系的存在其实有其合理性。那如何才能成为嫡系呢?我自己并不清楚。不过,我认为与其思考如何成为嫡系,不如关注如何展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当他人发现了你的价值与能力,自然会给予你更多的机会,抓住机会后,便能收获更多的福利。

再谈收获

谈到收获,个人觉得任何外在的物质、技能、职级,或是内在的感悟和认知,都可以算作是收获。

首先,我想提到一些可量化的收获:

  • 级别:我升到九级,高级工程师。尽管大家都在说腾讯的职级缩水,但我心里明白我是否具备高工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努力,我认为自己达到了当初对高工的要求。
  • 绩效:自我评价,我并不是一个特别拼命的人,或许说我不会为了拼而拼。然而,一旦我认定某项工作,我的Owner意识和责任感就会促使我做好。最终在腾讯的四年绩效也相对不错。

再谈一些其他的软技能收获:

  1. 文档能力:作为一名程序员,文档能力其实非常重要。虽然我不觉得自己的文档能力特别出色,但前后两位总监都认为我的文档质量不错,这也说明我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可能高于平均水平。

  2. 明确方向:最后,我想谈一个更抽象但我认为极具价值的收获:我逐渐明确了未来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专注于数据开发。

实际上,找到并确定一个目标并不容易,身边能明确目标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仍然处于迷茫状态。

不久前,我和人聊天时提到职业规划,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

  • 选择一个业务方向,例如电商或广告,不断积累该领域的知识和相关技能,最终成为专家。
  • 深入一个技术领域,钻研底层技术知识,成为该技术的专家。坦白说,虽然我深入研究和实践过领域驱动设计,并用于建模和解决复杂业务问题,但我内心更喜欢钻研技术,并对大数据领域充满兴趣。因此,我决定将未来的方向定为数据相关的工作。

在腾讯的四年,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最终我选择主动离开,也算是体面的告别(尽管失去了丰厚的离职礼包),我依旧心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