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红楼梦》遗失的部分:读《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的深刻感悟

癸酉本吴氏石头记.jpg

《红楼梦》遗失的部分揭开神秘面纱

最近我熬夜读完了《癸酉本石头记》(又称《吴氏石头记》)的后二十八回,坚定地认为这就是《红楼梦》原作者所撰写的真正遗失部分,长久以来的疑惑终于解开。然而,结局令人心碎,惨不忍睹。

虽然我并非红学专家,但我对《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庚辰本和甲戌本)已有四五次阅读经历,读过不少红学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参与过网络上的讨论。对于这28回,我只读了一遍,并未进行考证对照。尽管其中有些地方可以挑剔,例如林黛玉在危急时刻与贾府家人激辩男子应如何表现等,似乎带有现代口语的痕迹,可能存在后人改动的痕迹,但我依然坚信这是原著。因为《红楼梦》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是无可模仿的,这后二十八回的整体文字质量和构思的深度甚至超越了前八十回。

写作水平的显著差异

前八十回的写作水平有目共睹,因此许多读者在看到程高本时就不再继续阅读(我也是如此),因为程高本的后四十回写作水平骤然下降,阅读体验如同从悬崖跌落。此外,一些续作如刘心武的尝试也难以令人入耳,我甚至无法读下去。

我自己也有写作经验,非常理解作者构思一本书的复杂过程。在作者写到一半时,后人想要续写难度极大。齐白石曾说过:“学我着生,像我者死”。顶尖的文学艺术大师是无法被模仿的。如果有人企图模仿《红楼梦》,所写出的作品必然是蹩脚的。为了无可挑剔地接上《红楼梦》,且文字水平不逊色于前八十回,同时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伪作者的聪明才智恐怕需超过原作者的两倍以上,而这显然不可能。前八十回已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难道原作者去世后,世上还会有如此才华横溢的人默默无闻地续写吗?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虽然我的写作水平不算高,但对文字的挑剔程度相当高。就小说而言,我几乎不读翻译的外国名著,也很少阅读当代小说,主要专注于中国古典文学,偶尔再阅读金庸的作品。问题的核心在于故事本身,我总觉得现代作品的文字令我难以忍受。像莫言、高行健等作家的作品,令我觉得简直是对中文的亵渎。

在读完这28回的前一千字后,我就已非常肯定这与前八十回是同一作者所写。显然,前八十回是经过精心修订的完成稿,而后二十八回虽然稍显粗糙,但展现出的文学巨匠的才华毫无疑问地一脉相承,毋需再做考证。

理解前八十回的关键

只有在读完这后二十八回后,才能真正理解前面的八十回。此前,包括俞平伯和周老先生在内的红学专家的各种分析,与这二十八回相比,都显得颇为幼稚。这其中的许多情节发展让我这个多次阅读过前八十回的人感到难以置信,但细读之后又不得不承认,经过仔细思考,前八十回的确是这个意思,只是未曾读这二十八回之前未能意识到。

例如宝玉的婚事。在前八十回的判词和暗示中,大家都知道宝玉和黛玉不可能成婚,最终宝玉是要和宝钗结婚。因此许多人推测,这是贾母去世后,王夫人力主促成的,因为王夫人与薛姨妈是亲姐妹,而黛玉则是贾政的妹妹的女儿。一般来说,外婆(贾母)对外孙女的疼爱是很自然的,而嫂子(王夫人)与小姑(黛玉之母)之间往往没有太多亲情。然而在这二十八回中,贾母去世后,贾政提起宝玉的亲事,王夫人却直接提到了黛玉,根本没有给贾政任何选择的余地,完全没有提到宝钗等其他人选。

这个看似突兀,但仔细思考后,似乎必然如此。因为王夫人唯一的心头肉就是宝玉,儿子的幸福显然比任何事都重要。宝玉的日常生活,她肯定时刻关注着,心里也明白宝玉只喜欢黛玉。如果硬逼宝玉娶宝钗,必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些她心里早已考虑周全。最终,她选择黛玉,并为宝玉安排一个懂事的袭人作为帮衬,这在王夫人的角度看是最理想的安排。

而贾政竟然没有提到宝钗,而是提起了妙玉。一方面是担心薛蟠,另一方面似乎对宝钗的人品存在一些疑虑。宝钗在同龄人中算是成熟且有心计的,但这些在贾政和王夫人眼中并不难看穿。由此可见,贾政和王夫人对宝钗都没有考虑,初看之下令人惊讶,但细想之下却是理所当然。其实,妙玉是贾政早已安排的人选,因为他与妙玉的父亲关系良好,早年将她接到大观园里来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贾政长期在外,未能了解宝玉对黛玉的深厚感情,他更多从黛玉身体虚弱、性格冷漠的表面来看待宝黛关系,而不像王夫人那样细腻。后来王夫人意外去世后,贾政与宝玉谈及此事后,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决定让妙玉为正,黛玉为副,结果宝玉竟然同意了。然而,妙玉在深思熟虑后意识到这仅仅是被迫的选择,于是悄然离开贾府,独自远游。之后,贾政才同意了宝黛的婚事。

随后,宝钗的表现却相当恶劣,设计害死了黛玉,而这一计策可谓阴险至极,令人意想不到。黛玉去世后,宝钗与宝玉成婚,逼迫宝玉读书功名,最终宝玉因无法忍受而离家出走多年不归。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偶遇贾雨村,觉得他才是个一心追求功名、有雄心壮志的男子汉,便对他产生了好感。那时贾家薛家已完全衰败,贾政、王夫人、薛姨妈和薛蟠都已去世,宝钗却甘愿嫁给贾雨村做妾。后来她的命运还算不错,贾雨村的正室去世后,她便被扶正。两人感情融洽,对经济和仕途的见解有着不尽的共同话题。贾雨村也逐渐步步高升,宝钗在这段时期也算是过上了十分幸福的日子。尽管后来贾雨村因犯事被抄家,宝钗随之遭受流放,最终死于东北,但相较于其他女子,她的生活已是最好的结局,毕竟享受了多年的幸福家庭生活。

细读前八十回的深刻性

若单看前八十回,虽然感觉宝钗有些功利,但绝想不到她对黛玉竟如此无情。然而细想之下,前八十回对“冷香丸”的细致描写,已暗示她的冷情是天生的寒毒。同时,贾政和王夫人对金玉良缘的说法则显得不屑一顾,虽然看似奇怪,但实则是必然。那些在前八十回未被回应的说法,正是在后二十八回中得以体现。

参与害死黛玉的还有鸳鸯,这同样令人惊讶。她在前八十回中扮演的是受迫害被逼反抗的正面形象,并对贾母十分忠诚。然而,作为贾府中的底层奴婢,她对贾府上层一直怀有怨恨。她不仅对贾赦心存不满,几乎对贾府的每个人都怀恨在心。贾赦曾说她想嫁给宝玉,这让她愤怒不已。宝玉在她眼中是亲昵的举动,但对她来说却近乎侮辱,虽不得不强颜欢笑。贾家衰落后,她一直想寻找机会报复,甚至占有一些贾家的财产,只是未能如愿。最终,她参与了害死黛玉的事情,既有被逼的成分,也有自愿的成分。

这二十八回和前八十回的判词及脂批完全相符,但并不是那种感受——根据脂批编故事,而是自然成形,既合理又奇妙,非通过考证所能推测。阅读后便可明白,这二十八回的故事先行而成,脂批和判词则是根据此而写的。

原作的背景与深意

全书原本是明末著名诗人吴梅村所作(也可能是其他人所作,而吴梅村保存下来),后来到了曹雪芹手中。他看后感到激动,联想到自己家族的衰败经历,对全书的悲剧情节感触良多,因此用毕生精力对其进行增删润色,基本完成了前八十回,而后二十八回则未能修改完便去世。原作者的前八十回如同拉弓,后二十八回则是放箭。前八十回描绘了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世界,年轻富贵的男女在大观园中欢愉嬉戏。尽管外部世界的险恶偶尔渗透进这个桃花源,但都是伏笔,引线不影响整体平静祥和的氛围。读完后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尤其适合在阳光明媚的下午,泡上一杯清茶,在明亮整洁的地方细细品读。虽然其中不乏不祥之兆,但也未能影响阅读的愉悦心情。

然而,这一切原来都是作者的深思熟虑安排,将一切美好展现得越发动人,随后撕裂给人看,才更显惨烈无情。作者撕裂的不仅是那个大观园的美好生活,还有许多前八十回看似体面的人性,激发出更深刻的绝望。最终的悲剧并不是以曹家犯事被抄家为背景展开,而是以明朝灭亡的大背景为依托。曹雪芹仅是结合自家家庭遭遇对原稿进行补充与修改。原作者的立意早已超越曹雪芹,并非单纯书写家庭的悲欢离合,而是深邃的亡国之恨。因此,才能如此无情地将美好与惨痛结合,展现得如此深刻。前八十回的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只有读完后二十八回才能明白,确实写的是末世,是一个国家和王朝的末期,而不仅是家族的衰败。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何这部作品失传数百年。程高本可能并非高鹗出于兴趣续写,而是满清贵族要求他们补上,以替代原来的二十八回本,试图阻止其流传。程高本与这二十八回本之间有部分重合内容,显然高鹗从这个本子上抄了一部分。加上这二十八回后的《红楼梦》,远比之前的八十回本更伟大、更深刻。若以八十回本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我认为分量不足。只有加入这二十八回后,它才真正配得上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的桂冠。

癸酉本鬼本吴氏石头记下载地址链接:

癸酉本吴氏石头记(全108回) (鬼本石头记) .pdf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繁体竖排版-吴氏鬼本石头记.epub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吴氏鬼本石头记.e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