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基建泡沫为何恐怖?
首先,几十年的积累,建设存量巨大,累计可能超过 300万亿人民币;
其次,质量差,看各地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高速公路集团公司、机场集团公司这些年抓了多少官员就知道了。
最后,维护保养不到位,主要原因,政府不负责任,当然,想负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没钱了。
这些高速公路、省道国道、桥梁、高架桥、地铁、高铁、机场、水电站、核电站……未来将吞噬各级政府的现金流。例如,核电站和水电站亏损了,政府可是不敢不管的。
企业与政府现金流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利润可能存在水分,例如通过应收账款等非现金项目增加,而现金流反映的是真实的资金流动,能更好地衡量企业的盈利质量。
政府的现金流同样至关重要,它是衡量政府短期偿债能力、维持公共服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指标。确保政府维持正常运转,保障社会稳定和民生福利。
然而,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政府的钱袋子已经紧张。未来,随着老龄化加剧,对公共服务如医疗和养老的需求增加,基础设施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维护保养甚至拆除重建。前期的巨大建设量和质量隐患会严重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吞噬本已吃紧的现金流。
政府如何应对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
中国的财政体系与前苏联类似,都是“软预算约束”。政府和国企、央企不可能破产倒闭,因此只能通过加税或者印钱来解决问题。加税和印钱实际上是一样的,最终买单的将是全体民众。
最麻烦的是,中国的债务没有尽头,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债务无法转移。再加上未来15-20年,人口结构急剧恶化,债务根本无法化解。
中国人口结构的深刻危机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早已显现,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断崖式下降,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泡沫。人口泡沫破裂的标志是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未来老年抚养比可能达到1:1,这意味着社会将无法承受养老压力,或者只能通过印钱来发养老金。
伴随人口泡沫的破裂,中国所有的泡沫,包括大基建、房地产、工业产能等,都会崩塌。庞大的债务结构将最终导致这些泡沫灰飞烟灭。
大基建泡沫的破裂方式
中国的大基建泡沫的破裂方式可能是各级政府破产。如果政府拒绝破产,维持“软预算约束”,那老百姓必须破产,没有第二条路。
中国泡沫的破裂,并不是急风骤雨式的。过去三年房地产的跌势可以看出来,虽然有资本管制和政府的行政干预,在下跌过程中提供了一些支撑,延缓泡沫出清,避免了金融危机、地方债爆破和老百姓消费力短期大幅下降。但这并不能改变趋势,阻止泡沫快速出清并未让中国避免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引发的通缩恶性循环。
人口结构和债务仍在持续恶化,泡沫迟早都会出清。这个过程可能会拉长,形成“长痛”而非“短痛”。
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年轻人失业潮
首先,泡沫破裂的表现之一就是中小企业的大面积经营困难,进而引发失业潮。大量Z世代年轻人可能终生无法就业。1995-2018年,中国出生了超过3.6亿人,而这批人中,可能有超过60%的人将没有全职工作。这一数量的年轻人无法融入社会,经济的打击将逐渐显现出来。
泡沫破裂还会影响公共服务,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停摆,公立医院倒闭潮,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停发,养老金增长停滞甚至无法发放……这些都将是这个漫长过程的体现,可能持续15-20年。
经济结构性问题与失业率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中国的青年失业率高企,并且这并非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可能持续10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甚至制度的结构性问题,难以解决。
中国面临“未富先老,未富先债”的困境。即便政府拥有强大的行政能力,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
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到中国的困境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和人口老化让中国成为接盘侠。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足够大,人口足够庞大,政府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通过牺牲环境、资本管制等方式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推动了泡沫的膨胀。
但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哪里去找接盘侠?
制造业缺口有3000万人,而中国的城市年轻人宁愿“躺平”也不愿意进入制造业,甚至不愿意参与乡村振兴。对于年轻人来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依靠父母的工资和退休金过上“舒适生活”。
结语
中国能否走出通缩困境,依旧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政府需要尽快想办法,使城市中产阶层重新降级,这些中产阶级靠着包租公的收入就能过得舒舒服服。而城市青年宁愿失业在家,也不愿投身制造业或者乡村振兴。这是个困境,未来几十年,可能只有通过持续的货币宽松,才能维持基本的社会运转,但最后的买单者,依然是老百姓。